不要对孩子们说“快点”
“起来!起来!去洗脸刷牙……”不久前,一个叫“妈妈歌”的视频在国外网站上疯狂点播。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写的,唱的是妈妈的歌。兰弗洛。48岁时,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有一次她顿悟了,就把自己督促孩子的话写成了歌。整首歌只听到一个妈妈急迫而不容置疑的催促声:“快点,快点,不然就来不及了!”
妈妈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每天都过着匆匆忙忙的生活,快捷、高效、忙碌、轻松,成为最基本、最自然的生活状态。有一次,父母告诉孩子的口头禅“慢慢走,小心摔倒”,“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们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钢琴”、“快点睡觉”甚至“快点弹”。
节奏被打乱的母亲和婴儿
为什么父母一直催孩子?因为父母觉得孩子懒得打乱自己的节奏,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在儿童科技博物馆里,4岁的萌萌不知疲倦地在运动传送带旁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着球向前、落下、再向前…旁边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别的了!”不说了,她抱起孩子就走了。孩子们不断挣扎着想要回头…
“每次看到两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举起小勺子吃东西,我都忍不住。虽然女儿能慢慢吃完饭,但我实在受不了她慢节奏,就干脆把勺子放到女儿嘴里,成了常态。”32岁的何女士说,她也知道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但只有看到食物被女儿吃了,我才能安心。”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匆忙甚至为他们做事并不陌生。成年人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节奏行事。其实成年人和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生活节奏都有很大的不同。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来说,最舒服、最顺畅、最有益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太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经常被节奏打乱的孩子,一般都有早熟、易怒、耐性差的特点,或者相反,表现为反应迟钝、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度依赖。第一类孩子学会了讨好别人,优先考虑自己的意愿,第二类孩子因为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觉得自己是“坏孩子”,因而失去了信心。两种情况下,孩子都很容易迷失自我。
无法阻止母亲和婴儿的父母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成功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都督促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督促孩子,就像一个母亲带着孩子匆匆忙忙地走在学琴的路上,打架时一般都会紧张。其中,儿童的节奏普遍被忽视。
周末和节假日,父母让孩子快点吃饭,吃完饭赶紧写作业,画画,弹钢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而且离校后仍然无法清闲。父母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仅是放松的一天,也是深入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机会。
42岁的李女士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悲痛欲绝: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周末”。她说:“第一次,我真的感受到了孩子心中的痛,深深地震撼了我。”
32岁的赵(音)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平日里听到的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快点’。”但她觉得不得不这么做。她女儿今年才3岁。她坚信这种凡事追求速度的规则是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变慢,就有可能被其他孩子超越。她说:“虽然我也觉得这种快节奏是不合理的,但它不仅会剥夺我们的正常生活,而且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父母催他们回去,孩子还是起不来。
教育专家认为
父母之所以完全不关注孩子的节奏,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跟得上自己。父母会认为我们是一家人,一个整体,有共同的生活节奏,这是自然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父母对孩子特殊感情的照顾。一个慢性子、爱做梦、爱拖延的孩子,让父母担心、恐慌,他们似乎从他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和活动来看他的未来。最后,让孩子意识到这是一种缺失,从而埋下一个将来会引起焦虑的隐患。家长们可能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看到未来的竞争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而敏感,对生活中想象的空洞和空充满了恐慌,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的教练,甚至是魔鬼教练。
事实上,对儿童生活节奏的研究也只是近半个世纪的事情,以前总是把儿童当成成年人来对待。1950年,德国儿科医生特奥多罗?海尔布鲁格首先开展了对儿童生物节律的研究,人类也是到那时才意识到儿童生命节律的特殊性。1970年,胡伯?凡蒂教授带领研究团队,以儿童的生物心理节律为课题,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发育、生活环境进行了完整的研究。基于此,西方发达国家将学龄前儿童的有效学习时间设定为每天三个半小时。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时间已经延长到四个半小时。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每天9点到11点、11点半或12点上课。对于年龄较大,成绩较高,或者接受和消化信息较快的孩子,应该在下午增加几个小时,一般是14: 30到15: 00,16: 00或者16: 30。
母亲和婴儿尊重他们孩子的拖延症
催孩子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可以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界。但当催促过多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不能克服这些焦虑并将其传递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往往在父母的催促下,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自己有问题,或者逐渐认同父母成为一个同样焦虑的人,或者活得极其拖拉,用这种被动拖拉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批评父母是不公平的,因为父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没有有利于人体发育的节奏,所以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方式来照顾和引导孩子。深度意义上的学习,热衷于快节奏,争分夺秒,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如果我们经常觉得被迫加快生活的速度,但是累了却停不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克服一些恐惧:童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对抑郁的恐惧,空空虚和迷茫。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台阶的积累,没有距离,没有小溪流的积累,没有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如今,这些良好的教育传统正被很多人不自觉地遗忘,社会上充斥着“三天学会写作”、“半个月后提高200分”等速成课程的广告。急功近利的浮躁的社会群体心理影响了父母的意识,使他们渴望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