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宝宝怎么护理?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皮肤出疹。发病率主要在5岁以下儿童中。HFMD病的潜伏期为2-7天,症状出现后2周或所有症状消失后1周。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没有严格的地域性。发病率在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春夏两季,冬季少见。

一般症状:

1、急性发作,潜伏期3-5天,有低烧、全身不适、腹痛等先兆。

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疼痛的玉米粒至绿豆大小的水泡,手脚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开始为斑丘疹,后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为米粒大小3-7mm,小于水痘疹,质地坚硬,周围潮红,水泡内液体较少,灰白色膜下有点状或片状侵蚀面。

皮疹消退后,不留疤痕或色素沉着,继发感染常加重皮肤损害。

2.除了手、足、口外,臀部和肛门附近的躯干和四肢偶尔也会出现疱疹。过几天就干了,消退了,疹子也不痒不痛了。

3.个别儿童可能出现全身性丘疹和水泡,并伴有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和心肌炎。可能伴有咳嗽、流鼻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4.有些病例仅显示皮疹或疱疹性心绞痛。整个病程5-10天左右,大部分能自愈,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严重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和循环衰竭。

手足口病病毒在自然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在外界环境中存活一两个月,在污水中存活时间较长。

该病毒适合在湿热环境中生存和传播。在4℃下可存活1年,在-20℃下可长期保存,在外界环境下可长期存活。

对紫外线和干燥环境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甲醛、碘都能灭活病毒。在50℃时能迅速失活。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和被污染的玩具、水杯等物品可引起感染。

易再感染:多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可引起手足口病,两者之间无交叉保护。患过手足口病的儿童,事后仍有可能再次感染。

处理方法:

目前手足口病尚无特效疗法。

如果孩子发烧,多喝水,体温高于38.5℃,也可以口服退烧药。

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二次感染;金霉素鱼肝油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腐朽面的早期愈合。

保证充足的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因儿童口腔糜烂疼痛、进食困难而拒食。定期让孩子用温水冲洗漱口腔。

护理要点:

1.消毒隔离

孩子应该呆在家里,很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暂时与健康的孩子隔离。

通常需要隔离两周,直到热度、皮疹消退、水泡结痂。儿童使用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物品应彻底消毒。

含氯消毒剂常用于浸泡和煮沸消毒。不适合烹饪或浸泡的物品可能会暴露在阳光下。

2.吃饭休息

如果孩子感染了,尽量卧床休息,热的时候喝温水,饮食清淡柔和,忌辛辣肉类;注意低温食物。剧痛不能进食时,应及时到医院输液,补充身体所需的热能。

3.个人卫生

吃饭前一定要洗手,不要随意使用别人的餐具或其他日用品。

儿童粪便应立即处理,便盆、内衣应及时消毒,手脚皮肤、衣物、床单应清洁干净,以免破损疱疹污染。孩子要经常洗,指甲要剪短,防止起疹子。

4.室内通风

宝宝卧室的空空气一定要清新,温度和湿度都合适,定期开窗通风很重要。

另外,客厅要避免人太多,禁止吸烟,空防止空气污染,避免二次感染。

图片:宝宝护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