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栝楼
【药材名称】栝楼
[拼音]tiān Huāfn
[英文名]天花粉
【来源】本品为栝楼的干燥根。或葫芦科植物栝楼。秋冬挖,洗净,去皮,切成段或切成花瓣,烘干。
【说明】本品为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或花瓣形,长8 ~ 16厘米,直径1.5 ~ 5.5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浅棕色,有纵向皱纹,细根痕,水平长皮孔略凹陷,部分有黄褐色皮肤残留。质实,横切面白色或淡黄色,富含粉末,横切面可见黄色木质部,稍呈放射状排列,纵切面可见黄色条纹木质部。无味,微苦。
【鉴别】(1)本品粉末为白色,淀粉粒多,单粒为球形、半圆形或盔形,直径6 ~ 48微米,脐为点状、短缝或人字形,片层隐约可见;复合晶粒由2 ~ 8个子晶粒组成。边缘孔的血管较大且破裂,部分边缘孔呈六角形或方形,排列紧密。石细胞呈黄绿色、长方形、椭圆形、正方形、多角形或纺锤形,直径27 ~ 72微米,壁厚,细孔。
(2)取本品粉末2g,加稀乙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过滤,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此外,将瓜氨酸对照品溶解在稀乙醇中,制备每1毫升含1毫克的溶液,用作对照品溶液。根据薄层色谱试验(附录ⅵ b),吸取6μl供试品溶液和1μl对照品溶液,置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无水乙醇-冰醋酸-水(8: 2: 2: 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茚三酮供试品溶液,于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在供试品色谱中,相同颜色的斑点出现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对应的位置。
【加工】微泡,润透,切成厚片,晾干。
【味道】甜,微苦,微凉。
“归经”指肺、胃经。
【适应症】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用于发热、烦渴、肺热、咳嗽、上火、口渴、肿痛。
【用法用量】10 ~ 15g。
【注意事项】不宜与乌头同用。
【储存】存放在干燥的地方,防止虫蛀。
【备注】(1)用于肺热、咳嗽、发热、口渴。本品清肺润燥,生津止渴。故临床用于肺热干咳,可与沙参、麦冬配伍。可与麦冬、知母等配伍。
(2)用于痈肿疮毒。本品对溃烂者有消肿作用,对溃烂流脓者有排脓作用,但适用于热毒过盛者,常与连翘、蒲公英、浙贝母配伍。
[节选]中国药典
中医词典:栝楼
【药材名称】栝楼
[拼音]tiān Huāfn
【别名】栝楼(本经)、快根(雷包公朱论)、白药(本草涂经)、薛瑞(简编)、天花粉(重庆唐文)、花粉(假药附加污名)、木瓜根
[来源]《雷公大炮论》
[来源]是栝楼的根。春秋两季都可以挖掘,尤其是秋季。挖出来后,把土清理干净,刮掉粗糙的皮,切成段,再切成两段,晒干。然后打外面的黄色层使其变白;或者用硫磺熏。
此外,还有同属栝楼的根,在广西也作为栝楼使用。植物形态见“栝楼”。
【生境分部】全国大部分地区生产力较高。主要产于河南、广西、山东、江苏、贵州、安徽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不规则圆柱形,长5 ~ 10厘米,直径2 ~ 5厘米,表面黄白色至浅棕色,收缩不均匀,有细根凹陷痕迹。强而重,粉质,不易破碎。纵剖面白色,有黄色条状维管束;横截面是白色的,散布着淡棕色的血管条纹。气微,味淡后微苦。最好是白色,粉脚,质地细腻,体脂饱满;棕色和更多的纤维是第二。河南因产量大、品质优,俗称“安阳花粉”。
【处理】挑出杂质,将大小块分开,用水浸泡60%左右,取出,湿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或者用水清洗,捞出,晒干,捣成小块。
【味道】酸甜苦辣,爽。
(1)经典:“味苦而寒。”
②别路:“无毒。”
3《大纲》:“甘微苦酸,微寒。”
入肺胃经。
(1)《雷公炮制药性解释》:“入肺、心、脾、胃、小肠五经。”
②《本草纲目解释》:“入足少阴肾经,足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
【功能主治】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治发热口渴黄疸肺燥咯血痈痔瘘。
(1)《经书》:“主渴,热,满烦,热,补,续伤。”
(2)别录:“八黄疸除胃热外,还有面黄、口干、口干、气短。在月球上过水很方便。”
③《日化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消肿解毒,生肌化瘀。治发热,乳痈,发背,疮疖之瘘。”
④滇南本草:“治痈肿痛,止咳血。”
⑤《草药》:“治疗部分疝。”
⑥《本草正》:“凉心肺,解热止渴。减少痰上的热量,消除乳房肿胀。”
⑦《医林简编》:“补肺敛气,降火平心,同时泻肝郁,解肝急,清膀胱热,止热淋尿短,阳明湿热除外。”
⑧现代实用中药:“作为涂抹剂,可治疗皮肤湿疹、汗斑、擦伤。”
【用法用量】口服:汤剂,3 ~ 4元;或制成丸剂或散剂外用:研磨、涂抹或调整。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大便稀者不宜服用。
①《本草经注》:“枸杞为因。烂干姜。牛膝干漆。抗乌头。”
2《本草经》:“脾胃寒者勿服。”
3《本草话》:“汗出之后,口干舌燥者不能抛;阴虚火旺,津液不能带上去,口干舌燥,不能应用。”
(4)《本·冯静元》:“凡饮色勺清稀者,勿用。”
⑤《配本草》:“胃弱湿,太阳渴,病禁。”
【复方】①治百合病口渴:瓜蒌根、牡蛎(煮)均分。为了分散,喝酒,照顾好自己的心。(“雷勇·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