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行为自私。如何理解孩子自私是正常的

孩子长大了,有时候行为会让大人觉得奇怪,觉得自己好像特别自私。那么孩子自私了怎么办?如何理解他们的自私行为?我相信大家都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会自私。具体说一下吧。

但是,妈妈发现宝宝很自私:奶奶用他的小盘子时,会说:宝宝的!更别说隔壁的小哥哥想玩他的玩具了。宝宝为什么爱说“我的”,“我不给你”,怎么帮他改正?

为什么会比较的自私

生理特征

1-2岁的宝宝还没有发展到进入社会的阶段,他的主要生活来源和人际关系都是身边的牢固关系。

这种强烈的关系包括:满足孩子吃喝耶戈等生理需求,关心孩子的心理,给他精神上的安慰和学习上的帮助等。关系密切的人包括:儿童的日常照顾者、主要家庭成员和对儿童特别熟悉的邻居。

这样牢固的关系是为了满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帮助他们维持日常的生存和交流。对于强关系之外的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不会主动和他们接触。

在这个阶段,宝宝关注自己。他只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看到自己和物品之间的联系,不考虑物品是否还和其他人有关系。

缺乏社会经验

因为缺乏社会经验,这个年龄的宝宝不具备同理心的能力。他看到一个物体,第一反应是:这是我想要的吗?我想要的是我的。

所以宝宝并不在乎谁拥有商品,谁在玩,他认为那是他的东西。如果他得不到它们,婴儿会哭着想要把它们带走。这是现阶段孩子常见的心理。孩子对外界的认知还停留在一对多的水平,多对多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强行告诉孩子这是别人的玩具,我们要想玩,就得用自己的玩具跟别人交换,很难达到效果。孩子会想出他平时的杀手锏,哭着达到目的。

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尤其是关系比较牢固的。母亲是日常生活中最照顾孩子的人,孩子自然把母亲当成自己的。不知道妈妈除了照顾他,还有更多的工作和人际关系。

所以,当母亲外出工作或抱其他婴儿时,孩子很难接受,对母亲表现出高度依赖,这是孩子认知有限造成的。除非孩子愿意分享,否则母亲就是他独有的“财产”。

抓住孩子的社交敏感期

孩子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种一对多的认知模式?3-4岁的孩子逐渐步入社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看到自己与他人的联系,也看到他人与邻居的复杂关系,形成多对多的网络关系链,孩子在其中积累人际交往经验,学会换位思考。

这种网络的建立是孩子们在不断的探索和挫折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社交活动,帮助孩子进行量化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图片:宝宝护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