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土茯苓的功效和作用及其禁忌症_副作用_用法和用量
中国药典:土茯苓
【药材名称】土茯苓
[拼音]tǔ·línɡ
[英文名]土茯苓
【来源】本品为土茯苓的干燥根茎。百合科。夏秋季挖,去须根,清洗干燥;或者新鲜切片,晾干。
【说明】本品略呈圆柱形,稍扁或不规则,结节状隆起,分枝短,长5 ~ 2 ~ 5厘米,直径2 ~ 5厘米。表面为黄褐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坚硬的须根残留,枝条顶端有圆形芽痕,部分表皮有不规则裂纹和残留鳞片。硬性。切片呈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厚度1 ~ 5 mm,边缘不规则。切面为白色至浅红棕色,粉状,具点状维管束和多数小亮点;质略韧,破碎时多尘,遇水发粘滑。无嗅,微甜微涩。
【鉴别】本品粉末为浅棕色。淀粉粒多,单粒呈球形、多角形或方形,直径8 ~ 48微米,脐点开裂、星形、三叉状或点状,大粒可见片状;复杂颗粒由2 ~ 4个组分组成。草酸钙的针状团簇存在于粘液细胞中或分散,针状团簇长40 ~ 144微米,直径约5微米。石细胞呈椭圆形、正方形或三角形,直径25 ~ 128微米,有细孔和沟槽;此外,直径约50微米的深棕色石细胞三面极厚,一面极薄。纤维成束或分散,直径22 ~ 67 μ m,有边缘孔的血管和管胞常见,边缘孔多延伸成阶梯形。
【加工】去除杂质;对于没有切片的,浸泡,清洗,润湿,切片,干燥。
【味道】甜、淡、平。
“归经”指肝、胃经。
【功能主治】除湿解毒,疏通关节。可用于治疗湿热淋证、白带过多、痈、疥疮、梅毒、汞中毒引起的肢体挛缩和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15 ~ 60g。
[储存]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节选]中国药典
《中医词典》:土茯苓
【药材名称】土茯苓
[拼音]tǔ·línɡ
【别名】俞、白(陶弘景)、葛玉(《本草》)、刺猪苓(《本草》)、山龙、硬米(《朱医方集》)、仙遗粮(《滇南本草》)、土(《本草》)、(《有用植物图鉴》)、九老树(《广西中兽药药用植物》)、树(《中草药手册》)、岭、沟老树、樊关根、《硬樊头树》(《广西中医志》)、(《四川中医志》)、山一良(《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滇南本草》
【来源】是百合科土茯苓的根茎。深秋初冬挖,去芦苇头和须根,洗淤泥,晒干,或切片晒干。
【原始形态】攀援灌木。根状茎是块茎状的,有明显的结节,结大多数须根。茎无脊椎。单叶互生;革质,披针形至椭圆形披针形,长6 ~ 20厘米,宽1.2 ~ 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下面常有白色粉末,基部出3 ~ 5条脉;叶柄长1 ~ 2厘米,稍具翅,基部附近有平展的叶鞘,叶鞘顶端常转为两卷须。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科腋生,花序梗非常短;花梗细长,基部有许多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花小,白色,直径约4毫米;花被裂片6,2轮;雄花雄蕊6枚,花丝短于花药,退化雌蕊缺失。雌花退化雄蕊线形,子房上位,3室,柱头3分叉,稍下弯。浆果呈球形,直径6 ~ 8 mm,红色。花期7-8月。结果期为9月至10月。
【生境区划】生长在山坡、荒山、林缘半阴处。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主要产于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也产于福建、江西、广西、江苏等地。
【性状】土茯苓,又名红土岭。干根茎不规则块状,稍平呈圆柱形,直曲,分枝多,结节状突起,长约5 ~ 15厘米,直径2 ~ 5厘米。表面呈褐色或褐色,粗糙,常有侧根的切口和残留部分,上端有茎痕。坚硬,不易破碎,横截面粗糙,粉状,浅棕色。很温和很甜。土茯苓为长薄片,大小不等,厚度约1 ~ 3 mm,边缘不规则,淡褐色或淡黄色;表面光滑(薄)或略粗糙(厚)。中间有一个小维管束点,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砂砾样的光。纵向切片的常见模式。导管不规则,粉质,稍有弹性,沾水感觉光滑。浅棕色,足够粉状,纤维少的最好。
【处理】用水冲洗。夏季每天换水一次,春秋两季2天一次,冬季3天一次,防止异味。取出切片,及时晾干。
【味道】香甜清淡,平淡。
①《本草经》:“甘凉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平,味苦微涩。”
3《大纲》:“甜、轻、平、无毒。”
入肝胃经。
①简编:“是阳明之药。”
②《本草宣彤》:“入胃肝。”
③更新本草:“入肝脾。”
【适应症】解毒除湿,共同受益。治疗梅毒、淋证、筋骨挛缩疼痛、脚气、疖痈瘰疬。
①《本草拾遗》:“停止排放。”
②《本草经》:“敷疮毒。”
③《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治杨梅疮丹毒。”
(4)《纲要》:“健脾胃,强筋骨,除风湿,利关节,止泻。治抽筋骨痛,疮痈。水银粉银朱毒。”
⑤《本草纲目正》:“治痈疮喉,除寒湿疮满身。”
⑥“生草药的制备”:“将疮、疖子消毒,用炙汁敷之,烹酒。”
⑦提神本草:“祛湿热,益筋骨。”
8陆川本草:“治脚气。”
⑨《广州陆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胃痛、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