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炉是什么 天香炉的功效与作用目录
天香香炉,又名金香炉,野牡丹科野牡丹属常绿灌木。树枝上有天鹅绒般或略天鹅绒般的鳞片状毛发。主脉有5至7条。花朵大而粉红,盛开着三五朵花,一起长在枝头,很像牡丹花,所以叫野牡丹,假牡丹。果实稍肉质,不开裂,密被鳞片毛。天香炉生长在中国南方农村的山坡和田野上,用茎和枝作为人们的药物。为了保存药材资源,采集时应保留根部,以利于来年的生长。中医认为天香露味苦、涩、平,具有祛风除湿、化瘀止痛的功效。
天香炉是什么
【名称】香炉
【别名】紫金籽,大香炉,天雕香,田阳杯,精金香炉,小金钟,蜂窝草,山牡丹,金石榴,七星附地,祛痰草,紫金钟,田翔石榴,九灯,葫芦草,精金石榴,小朝天坛,九里堂根,小红参,七孔莲,小
【来源】野牡丹科一品红的全草或根。
【采收与贮藏】夏秋季节,整株草挖,或去掉地上部分,留根洗净,新鲜使用或晒干。
[原始形式]
直立的草本或亚灌木,20-60厘米高。茎四棱,有紧密的糙伏毛。叶对生;叶柄短或很少,具糙伏毛;叶片纸质,线状或线状披针形,长2-5厘米,宽3-15毫米,先端尖,钝或数个圆形基部,全缘,两面具糙伏毛,基部有3-5条脉。头状花序顶生,有2-8朵花,2-6枚叶状总苞,无花梗;萼筒长约6毫米,通常带红色,无毛或有1-5个穗状花序。裂片三角形披针形,与萼筒一样长,具纤毛虫。叶之间的外缘有纤毛,叶之间的外水平有一个刺。花瓣4,紫红色或粉红色,倒卵形,长约1厘米,具缘毛;雄蕊8枚,常偏向一侧,花丝与花药一样长,花药顶端有长喙,喙长为花药的1/2,药隔基部稍膨大呈盘状。子房半下位,4室,近球形,先端有16根刚毛。蒴果紫红色,卵圆形,纵向4裂,宿萼坛状,长约6毫米,直径4毫米,无毛或外部有1-5个带刺的毛突起。花期7-9月,果期9-11月。
[栖息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米以下的荒山、草坡、路旁、田野或稀疏的林向阳。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省、广西、贵州等长江以南地区。
[医药部分]
是野牡丹科金不换的全草或根。
[化学成分]
全草含有黄酮苷、酚类和氨基酸。
[药理作用]
金金香汤对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比例为1∶8-1∶4。
[识别]
取本品粉末约2g,加入10ml甲醇,回流半小时,过滤,滤液分成2份:1。一部分加少许镁和几滴盐酸,呈粉红色(查黄酮);2.另一部分加几滴茚三酮试剂,加热至紫红色。(检查氨基酸)
[指示用法]
1.急性菌痢、肠炎、阑尾炎,每干制品1-2片,水煎。
第二步:治疗牙槽脓肿,与其他药物混合,加水煎煮,漱口。
[用法用量]
口服:汤剂,15-30g;捣碎果汁、浸泡酒或研磨。外用:研敷、煎服、洗漱或漱口。
【宜忌】脾胃虚弱者慎用。
天香炉的功效与作用
(1)功能指示
祛风除湿,止血化瘀。治咳嗽、哮喘、痢疾、腹泻;吐血、咯血、便血、闭经、营养不良、风湿痛和跌打损伤。
第一步:“生药材的制备”:“治痢化痰;牙痛是含水的;”过经络,打汁开酒服。”
第二步:《岭南集药录》:“止痛,除蛇毒,理疮。”
第三步《陆川本草》:“腐熟止血。治口腔炎,小儿头部热疮,咯血。”
第四步:《南宁市药历》:“祛瘀、创新、止痛、收敛。治内外出血,营养不良,牙痛咳嗽。”
第五步:《广西中医志》:“治赤白痢,热泻。”
第六步《四川中医实录》:“祛风除湿,止咳嗽。治风湿骨痛,小儿百日咳,蜂窝疮。”
第七步《泉州本草》:“以跌打损伤、闭经、产后瘀血疼痛为主,还治胸胃气痛、白浊。”
第八步《岭南草药志》:“化湿散结,退烧止痛。”
第九步《闽东本草》:“治脱肛后大便出血。”
止血化瘀:天香露味辛,性平温;辛散血,性温。所以具有止血化瘀的功效。比如《南宁药学志》说:“祛瘀生新,止痛,治内外出血。”
本发明的清热燥湿香炉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比如《广西中医志》说:“治赤白痢、热泻。”多为外感热湿、饮食不洁所致,或暴饮暴食致寒,外感邪邪、食滞所致肠腑不通,大肠传导功能不全,湿热争斗,气血凝滞,脏腑经络受损,导致腹泻、脓道。症状:腹痛,腹泻,多红少白,胃疼厉害,肛门灼热,红肿小而短,舌苔黄腻,脉滑。最好用天香炉清热燥湿治疗湿热痢疾。
止咳平喘:天香露味如辛平,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因外感风寒、风热邪,从口鼻皮毛入。适用于肺闭苔、鼻开、肺护邪、肺气郁结所致的咳嗽、咳痰、气喘等症,并可使清邪之序。
祛风通痹:天香露味辛、温,祛风温血,用于风湿、关节疼痛。因为卫气不固,故疏空,又因疲劳,汗出成风,涉水受凉,坐湿地等。,使风寒湿邪由虚入里,产生风寒湿痹。症状:关节痛,或部分肌肉麻木,四肢紧绷。香炉治疗风湿病。比如《四川中医志》说:“祛风除湿,治风湿骨痛。”
区别应用:天香露和鸡血藤都是辛温活血药,但作用不同:鸡血藤味甘,有补血作用,最适合治疗血瘀血虚证。天香露心散血,重在祛瘀生新,治疗血瘀闭经、跌打损伤较好。
(2)香炉的性质和味道回归经典
【味道】辛辣而扁平。
(1)《生草药性的准备》:“味淡辛,性温。”
(2)《岭南医籍》:“味微辛,性平。”
③南宁药学志:“甘味Se,平。”
(4)《泉州本草》:“味苦涩,性温无毒。”
入肺、大肠、肝经。
①广西中医记载:“入肺、脾、大肠。”
②《泉州本草》:“入心、肝、肺、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