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春天长安凄苦破败的景象,跌宕起伏;后四句的诗人都是关心亲人和国家大事,充满了辛酸和悲痛。
《春望》的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讨伐唐。次年6月,叛军攻下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7月,恒力王子在灵武(今宁夏)继承了唐肃宗的王位。杜甫听到消息后,举家落户都州,独自前往肃宗朝廷。可惜在途中被叛军俘虏,送往长安,却没有因为官位卑微而下狱。从唐肃宗到德国的第二年(公元757年)春天,在敌占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的萧条和零散景象,他写下了这部传世佳作。
《春望》原文
长安陷落,国破,唯有山川犹存;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被茂密的森林覆盖。
伤心的状态下,不禁泪流满面,小鸟绝色,悲痛欲绝恨之入骨。
战争持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黄金十万。
惆怅缠绕,挠头思索,越挠白发,插个发卡几乎不可能。
《春望》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襄阳人,迁居河南巩县。他被称为少林爷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杜丽”。为了区别于其他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杜丽”,杜甫、李白又被称为“大杜丽”,杜甫又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人称他为杜诗仪、杜工部,也称他为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伐》、《三吏》、《三别》等名篇。杜甫弃官,759年入川。虽然他逃离了战争,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但他仍然关心公众和国家事务。杜甫虽然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也有野性不羁的一面。从杜甫的名著《饮酒八仙》中不难看出他的英气。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顺君尧舜,然后使风俗清净”的宏伟志向。虽然杜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他后来成名了,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存杜甫诗歌约1500首,大部分收藏在《杜工部集》中。